注重技術創新 覆蓋全系列產品
“這兩年大家都在談轉型,但那時候的轉型,還是一個低層面的轉型。”所說的低層面即是產品還能滿足市場,企業轉變了一些傳統的生產組織模式,在產能上有了較大的飛躍,進而有了一定條件推動企業做大做強。然而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,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,市場不斷下滑,但即使是市場萎縮的情況下,國外進口電機產品的數量、規模并沒有減少,于是金日鑫軸業公司http://www.pxhot.net/開始反思企業近十年的變化是否實現了全面的發展。“準確的來說,僅有量的變化只能叫做增長:企業的規模擴大、銷售收入上升、企業固定資產在增加、開始擁有新的生產基地、有了媲美世界的一流廠房…但這并不代表企業綜合實力的強大,沒有內在的東西,很難說這是一種發展。”
這個內在的東西,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
利用自身資源,不斷的開拓創新,長征在業內也成為首屈一指的企業,談到企業轉型,創新發展,借鑒國外經驗,或許也能為電機行業,甚至所有制造行業帶來一些啟迪:
第一要做減法。
企業對產品和客戶以及所針對的行業進行了梳理。企業能力再強也不可能什么都去做。什么都去做,就什么都做不好。企業要聚焦、瘦身,明確企業的發展方向,前提是要做減法。只有專一的對客戶,了解客戶的需求,才能區別于其他廠家的產品。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產品的差異化,增強內功。
第二點是創新。
全行業都在講創新,真正做得到,做得好的有幾家?金日鑫總結創新經驗,提出幾點看法:企業創新做得比較零散,也沒有了解用戶需求,沒有圍繞企業的戰略體系。用一句詩總結便是“少年不知愁滋味,為賦新詞強說愁”。企業在做創新工作時,不知道源頭從哪里來,為了創新而創新。不知道創新出來給誰,這是一種浪費。
其次有些創新看到國外新的技術,新的理念,照這樣子做,但是性能,實用性,可靠性和原始技術差很多,因為沒有掌握到技術的本質。龍總形象的用“東施效顰”做了比喻“永遠落在后面,永遠不知道是什么。你以為你走了近路,其實你繞遠了。”國內企業多重設計、輕工藝。其實質就是重視結果,輕視整個過程;重硬件,輕軟件,比如作為整機制造商,配套件卻依賴進口,重視整機,卻不重視基礎零件的發展,核心的技術沒有掌握,只學了個樣子。
最后是“汝果欲學詩,功夫在詩外”。我們認為自己差的是技術,于是從國外買回來成果逆向研究,也確實在這里鉆研出一些學問,但是國內行業短板不止在于技不如人。而在于管理,資源分配等。重視結果,而忽略過程。技術為什么不行?在于人才的缺失,在于行業交流的落后,在于資源的分配機制。所以真正的問題要考慮管理。對于創新的需求要非常了解,創新一定要建立在對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、對創新活動的有效管理、在技術上長期的積累上,提高效率,減少資金和人力浪費,不要再做1+1<2的事情。
另外,創新也要有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,保護創新者的積極性,這也是創新成果市場化的關鍵。